男性保养 | 男性保健 | 男性用品 | 男性饮食 | 营养健康
中医养生经 心血管保健 男性健身好
当前位置:人民健康网>女性保健>
腹腔感染是怎么引起的?依嘉开启国内多重耐药感染治疗的新篇章

时间:2025-04-07 14:25:43   来源:  触屏页

腹腔感染是腹部外科的常见病,经常会有患者好奇:腹腔感染是怎么引起的?简单来说,感染性微生物穿过腹腔防线进入腹腔内部,就会引起感染。腹腔感染发病因素众多,手术操作、外伤、炎症、疾病等都可能

腹腔感染是腹部外科的常见病,经常会有患者好奇:腹腔感染是怎么引起的?简单来说,感染性微生物穿过腹腔防线进入腹腔内部,就会引起感染。腹腔感染发病因素众多,手术操作、外伤、炎症、疾病等都可能是感染的源头。目前对于腹腔感染的治疗首选抗菌治疗,但是抗菌治疗却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用久了会产生耐药菌,于是往往达不到最大的治疗效果。优化抗菌治疗可谓迫在眉睫。

好在近年来,随着对药物的研究不断的深入,多个关于多重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与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依嘉(依拉环素)就是其中之一。全球多个真实世界研究均证实依嘉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为腹腔感染治疗开启了新的篇章。

腹腔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腹腔感染是怎么引起的?腹腔感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如腹膜炎、腹腔脓肿、肠道细菌等等。

拿腹膜炎举例,腹膜炎有多种类型,其中原发性腹膜炎就可引起腹腔感染。这类型的腹膜炎多数是有单一细菌的,如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大肠杆菌。

再如腹腔脓肿引起的腹腔感染致病菌多数来自于腹腔的病变器官,其中膈下和上腹部致病菌主要有肠道杆菌,而下腹部致病菌主要为厌氧脆弱类杆菌和需氧肠道杆菌。

还有一些腹腔感染是由于肠道内的细菌引起。当肠道内的细菌进入游离腹腔后会定殖、繁殖,之后可产生毒素并释放入血。

另如外伤导致的肠破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还有进行胃肠道手术以后行胃肠道吻合等,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腹腔而引起感染。像胃肠道手术吻合口愈合不良时就可引起吻合口漏,从而导致消化道中的细菌进入游离腹腔且在此生长繁殖,然后释放毒素进入血液而引起毒血症状。

治疗腹腔感染最“怕”耐药菌

腹腔感染因素众多,一旦感染,势必给患者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患者应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一般需选用能覆盖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等需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药物。尤其是对于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度腹腔感染,抗菌药物初始治疗须尽可能确保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且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应尽可能留取相关标本培养,获取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

在我国,成人复杂性腹腔内感染仍然是临床主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常见致病菌如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CRO)近年来检出率不断增加,例如CRO中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达94%,肺炎克雷伯菌中多重耐药菌株约占90%。这两种菌株带来的危害也更为严重,数据表明,每种耐药菌于 2019 年均导致全球 5 万以上感染患者死亡。

但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治疗CRO的药物选择却十分有限临床亟需新型强效抗菌药物解决“无药可用”的困境,以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

依嘉开启国内多重耐药感染治疗的新篇章

2023年3月,新型药物依嘉(依拉环素)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复杂性腹腔内感染。

依嘉是全球首个氟环素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包括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在内的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等所引起的感染。

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依嘉起效迅速,中位退热时间仅15.7小时,缓解症状更快,使用依嘉治疗后,95.5%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86.4%的患者症状完全消除;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仅4.5%,未出现停药情况。由国家卫健委组织的“依拉环素临床应用综合评价项目”于2024年完成评价,终期报告显示,经依拉环素治疗3天时的整体有效率为91.1%,治疗结束时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0.1%。

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等优点,国内外众多指南/共识均推荐依嘉用于CRO感染的治疗。如2020年依嘉已被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和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ESCMID)发布的多个全球治疗指南推荐为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在内的多重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同时,依嘉也被纳入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性疾病循证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联合发布的《外科常见腹腔感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3年2月被《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诊治和防控指南》纳入并推荐。自此,国内也开启了多重耐药感染治疗的新篇章。

明白了腹腔感染是怎么引起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避免相关危险因素。同时,类似依嘉这样的创新型抗菌药物的出现突破了国内多重耐药的困境,满足了临床对抗菌药物的迫切需求,为中国腹腔感染多重耐药患者再添治疗选择。

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人民健康网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予以删除!

相关文章
新闻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