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27 09:33:45 来源: 触屏页
在我国,每年约有 280 万人新发中风,每 5 位死亡者中就有 1 人死于中风相关疾病。更严峻的是,70% 的存活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研究证实,80% 的中风事件可通过危险因素干预实现有效预防,而药物治疗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正从传统的单一抗凝 / 抗血小板模式,向 "多靶点、分层干预" 的精准化方向发展。
核心药物分类与循证推荐
(一)抗血小板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风的基石干预
阿司匹林(75-100mg / 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 - 1,减少血栓素 A2 生成,显著降低非心源性中风风险 15%-20%。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氯吡格雷(75mg / 日)可作为替代,其在 CAPRIE 研究中显示出相似的预防效果。使用时需关注消化道出血风险,建议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高龄(>75 岁)或体重 < 50kg 者需酌情减量。
(二)抗凝药物:心源性栓塞的精准防控
华法林(初始剂量 2.5-5mg / 日)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性凝血因子合成,适用于房颤、人工心脏瓣膜等心源性中风高危人群,需定期监测 INR(目标值 2.0-3.0)。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20mg / 日)、达比加群(150mg bid)具有无需频繁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少的优势,但重度肾功能不全(CrCl<30ml/min)者需禁用或调整剂量 [1]。
(三)他汀类药物:斑块稳定与血脂调控的双重作用
阿托伐他汀(20-40mg / 日)、瑞舒伐他汀(10-20mg / 日)通过抑制 HMG-CoA 还原酶,不仅降低 LDL-C(目标值 <1.8mmol/L),更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动脉斑块。启动治疗前需检测肝功能(ALT/AST)与肌酸激酶(CK),若 ALT 超过 3 倍正常上限或出现肌肉酸痛症状,需暂停用药 [2]。
(四)降压药物:血压管理与 H 型高血压的特殊干预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 5-10mg / 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降压治疗的一线选择,目标血压应控制在 <130/80mmHg。对于 H 型高血压(血压≥140/90mmHg 且 HCY≥10μmol/L),推荐采用 "降压药 + 叶酸" 的联合方案:比如每天补充斯利安叶酸2片,可使中风风险降低 21%。[3]
(五)降糖药物: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源头控制
二甲双胍(500-1000mg bid)作为 2 型糖尿病一线用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进展。对于血糖控制不佳者,可联合 SGLT2 抑制剂(如达格列净 10mg / 日),其在 DECLARE-TIMI 58 研究中显示出额外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4]。
用药安全与综合管理要点
(一)个体化用药原则
所有药物选择需基于风险评估:CHA2DS2-VASc 评分≥2 分的房颤患者需抗凝治疗;ASCVD 风险评分≥10% 者应启动他汀治疗;H 型高血压者必须联合叶酸干预。避免自行调整剂量,如华法林剂量调整需根据 INR 值逐步进行。
(二)治疗监测体系
抗血小板 / 抗凝治疗:每 3-6 个月检测便隐血、凝血功能(INR/APTT)
他汀治疗:用药 1-2 个月后复查肝功能、血脂、CK
叶酸干预:初始治疗 1 个月、3 个月检测 HCY 水平,长期维持 < 10μmol/L
(三)生活方式协同干预
药物疗效的充分发挥离不开生活方式支持:戒烟可使中风风险降低 50%,建议采用尼古丁替代疗法辅助戒烟;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药物的血管保护效应;饮食中每日摄入 500g 绿叶蔬菜(天然叶酸来源),可减少约 30% 的叶酸补充需求。
特殊人群的精准用药策略
(一)老年患者(≥65 岁)
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从常规剂量的 1/2-2/3 起始:如阿司匹林采用 75mg / 天,利伐沙班调整为 15mg / 天。同时关注多重用药风险,避免同时使用≥5 种药物,减少经肝代谢药物(如辛伐他汀)的联用。
(二)肾功能不全(eGFR<60ml/min)
优先选择经肾排泄少的药物:如抗凝药优选阿哌沙班(肾排泄率 25%),他汀类选择普伐他汀(肝代谢为主),叶酸剂量需下调 20%(0.64mg / 日)并监测血肌酐变化。
(三)妊娠女性
禁用华法林、NOACs 等致畸药物,高血压者可选用拉贝洛尔(50-100mg bid),叶酸补充(如斯利安叶酸),但需与中风预防的剂量区分。
中风预防已进入 "精准干预" 时代:抗血小板、抗凝药物针对血栓形成,他汀类稳定斑块,降压降糖药控制基础疾病,而斯利安叶酸通过 "降血同" 机制填补了 HCY 调控的治疗空白。临床实践中,建议高危个体每半年进行中风风险评估(含 HCY 检测),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包含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监测计划的个性化方案,真正实现从 "疾病治疗" 到 "风险防控" 的医学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January CT, et al. 2014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4, 64(21):e1-e76.
[2] Stone NJ, et al. 2013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 to reduc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risk. J Am Coll Cardiol, 2014, 63(25 Pt B):2889-2934.
[3] Wang X, et al. Effect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on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JAMA, 2007, 297(21):2361-2368.
[4] Zinman B, et al.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15, 373(22):2117-2128.
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人民健康网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