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8 14:22:14 来源: 触屏页
推开河北梅奥心血管病医院针灸诊室的门,张世新医生正俯身为一患者施针。取穴、消毒、落针——动作行云流水,指尖轻捻间,银针已准确入穴。"针灸是门'活'的学问,同样的穴位,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程,下针的深浅和力道都不同。"她抬头微笑,眼神专注如初。
从医18年,张世新医生始终保持着对针灸的敬畏。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学习古法针刺后,她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逐渐形成独到的诊疗思路。"针灸不是机械操作,而是医者与患者的双向对话。"她轻抚桌边泛黄的针灸书籍,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了她对经典的深耕。
访谈摘录:
笔者:张医生,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开始时候,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领域和专长?
张世新医生:我是一名中医科医生,专长于针药结合治疗各类疾病,在多年的从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运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如中风后遗症、面瘫、颈腰椎病、慢性腹痛、便秘、月经不调、痛经等。
笔者:您在中医科从业多年,当时是如何选择这个领域的?
张世新医生:选择中医科领域,尤其是针灸方向,主要是源于我对中医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的原理,让我很着迷。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医针灸技术,帮助更多患者减轻病痛。
笔者:您治疗过的患者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或者故事?
张世新医生:在我治疗过的众多患者中,有一个患者面瘫1年,好多治疗方法都试过,但效果均不理想。患者才22岁,对面容要求比较高,口歪眼斜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经朋友推荐找到我,我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后,患者痊愈,小姑娘特别开心,整个人重新找到了自信,也让当医生的自豪及成就感油然而生。
笔者:您跟随石学敏院士研学针灸,石院士的学术思想对您临床治疗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张世新医生:跟随石学敏院士研学针灸,石院士的学术思想对我临床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院士强调“醒脑开窍”针法,注重针刺手法的规范和量化,这让我在临床治疗中更加注重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对关键穴位的刺激。他的学术思想使我明白,针灸治疗不仅仅是简单地刺激穴位,更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灵活运用针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笔者:现在比较盛行减肥埋线疗法,您能给说一下它的原理和效果吗?
张世新医生:减肥埋线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将可吸收的蛋白线埋入人体穴位,对穴位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同时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耗,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一般来说,对于一些单纯性肥胖患者,经过几个疗程的埋线治疗,配合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能取得较好的减肥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减肥埋线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对于一些患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皮肤感染等疾病的患者,是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的。
笔者:颈椎病、腰椎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人担心针灸会不会有风险(比如损伤神经)。您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如何确保安全性?
张世新医生:在治疗颈椎病、腰椎病时,确保针灸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针刺过程中,我会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同时,我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整针刺手法和强度。此外,我还会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配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张世新医生的日常缩影
(一)埋线减肥:以巧破力的创新探索
在张世新医生的诊室里,"埋线减肥"是患者口口相传的"隐藏技能"。与传统针灸不同,她将可吸收线埋入特定穴位,通过长效刺激调节代谢。"这不是简单的'扎针瘦身',而是结合体质辨证的整体调理。"她强调,曾有位产后肥胖患者经三个月系统调理后,不仅体重下降,连多年失眠问题也迎刃而解。
(二)针道传承:从诊室到课堂的「双向奔赴」
除了看病,张世新医生最看重的是「传艺」。她出现在「一针疗法」培训班,从课件制作到实操带教,每个环节都亲自把关。课堂上,她会让学员们触摸自己行针时的手部发力:不是用蛮力,而是手腕带动指腹,像弹古琴弦一样弹进穴位。这种手把手的教学,让许多学员茅塞顿开。此外,她还常走进社区、老年大学,免费传授健康知识,教老人按揉足三里、内关穴调理身体。“中医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日常生活里。”她说。
(三)学无止境:在中医长河里做「永远的学生」
诊室桌上,几本泛黄的古籍格外醒目,《针灸甲乙经》里夹着不同颜色的便签,《石学敏针灸临证集》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从医18年,她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面对越来越多的加号患者,她总是不忍拒绝,哪怕推迟午饭、压缩休息时间。有人劝她悠着点,她却说:患者大老远赶来,就是信咱这根针。多学一点、多看一个,说不定就能多解一份疾苦。
后记:
采访结束时,张世新医生又回到诊室,继续为患者行针。阳光透过窗户,在她专注的侧脸上镀了层金边。这根小小的银针,在她手中是治病的工具,更是传承的纽带、初心的象征。正如她常说的:针灸是老祖宗留下的宝,我这辈子,就想把这根针磨得更亮些。
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人民健康网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予以删除!